2017年7月15日星期六

住在自己故事裏的作家,參觀法國大文豪大仲馬故居

浪漫,我會想到高貴的玫瑰花堅強地在風中搖曳,花瓣飄落但艷紅依然,或是憂鬱的眼光在迷霧中看不清未來,正在有情無思間,忽然奮力一搏,投向迷霧。這種是我一直認為的浪漫,不是一般認為與愛情有關那種「浪漫」,而是 romantisme 浪漫主義,來自十八世紀末的浪漫主義,整個意像就是 Caspar David Friedrich 的名畫《霧海上的流浪者》,強烈的個人感情、壯麗的氣氛、夢想的追尋及命運的降臨。
雨果故居
燦爛的浪漫主義文學,留下了許多經典名著,有之前寫過的雨果,一本《巴黎聖母院》令本來快被大眾遺忘的巴黎聖母院,一個過渡時期的歌德式教堂,受到再度熱烈崇拜迷戀,天天許多浪漫派青年人來訪,甚至爬上鐘樓打秋千,要趕才肯走。現在的人也許普遍夢想擁有無敵海境的房子,但是在當時的浪漫主義者,無一不想住在窗戶能看到巴黎聖母院的房間,那怕是面積很小,很簡陋,甚至危樓,只要是能看到巴黎聖母院就滿足。因為雨果著作的受歡迎,也引發當時對歴史建築的保育及重視,包括被雨果稱為法國金字塔的聖米歇爾山,可見文學在當時的影響力。
除了浪漫主義文學巨星雨果外,還有自學成才的作家大仲馬,創作小說及舞台劇等300多個作品,特色為在真實歷史背景下,配以戲劇效果強烈,曲折離奇的生動情節,當中最著名的《基度山恩仇記》被多次拍成電影、電視電影、電視劇(例如1977年《大報復》)、卡通片(例如2004年《巖窟王》)及最近有漫畫版(還在連載中,森山繪凪的作品)等。
能創作出偉大藝術的藝術家,除了作品是故事外,他們本身的人生也都是故事一般,充滿各種甜酸苦辣,所以人們對自己喜歡的藝術家,除了作品外,對其生平也十分有興趣,又在從中找到作品的由來,及對作品的影響。我去旅遊的習慣是,必到藝術家故居參觀,之前到過了雨果故居,今次特別抽時間到了大仲馬故居。
大仲馬故居叫 Monte-Cristo(基度山),這名字正是《基度山恩仇記》中一個重要場境,秘密地收藏了寶藏,及主角基度山伯爵秘密宮殿的所在地。單是這個名字已經叫人驚喜萬分!一個作家把自己的家改名為,自己作品中主角家的名字,這就是 Monte-Cristo(基度山),住在自己故事裏的作家。
成功的寫作事業,令大仲馬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,請了當時最紅的建築師去設計,在巴黎近郊聖日爾曼昂萊森林,一個叫 Le Port-Marly 的地方,買了一塊地建設了兩座小城堡,分別是 Cabinet de travail de l’écrivain 寫作小屋,和 Château de Monte -Cristo 基度山伯爵城堡,平時在小屋寫作,閒時在城堡舉行宴會和舞會。

前往大仲馬故居,在巴黎以西20公里左右,如果自己開車只需在 GPS 輸入 Chemin du Haut des Ormes – Marly-le-Roi,不過因為巴黎的交通,不建議開車。而公共交通工具呢,亦很方便,火車 SNCF 在 Marly le Roi 站下車,或高鐵 RER line A 在 St Germain en Laye 站下車,再坐往 les lamps 方向10號巴士在 Avenue Kennedy 站下車步行5分鐘左右。由巴黎市中心到達大仲馬故居,坐公共交通工具,全程約1小時左右。



由於挑了非旅遊季及閒日,整個範圍只有三個人,寧靜隱密更添詩意神聖與浪漫!在往兩座小城堡的花園路上,一步一步走進《基度山恩仇記》。在往城堡的必經之路上,與一個山洞狹路相逢!在網上一些遊記中看過相片,雖然受到一些遊客的負評及不解,以為是普通的一個裝飾,但我了解!這個由石頭砌成又似山㓊又似隧道,非常重要,絕不是無厘頭,或依從任何園林格式而建,是一己想像力,請看以下書中文字描述:
「『不是的,他非常有錢,經常搭乘豪華無比的遊艇周游世界。聽說他在島上的㓊穴裏,蓋了一座宮殿,平常就住在這裏。』『簡直就像童話般神奇,總之去看看吧!』火堆旁的一個人用手帕蒙住佛朗茲的眼睛,隨後在兩個人的扶持下,大約走了一公里。佛朗茲發現自己走進了一條地道,周圍的空氣清新冷冽,頭上有水滴般的東西落下來。再走一段路,空氣就變得暖和而溫馨,並且還飄來令人神清氣爽的香味,腳下已經不是堅硬的岩石,而是又厚又軟的地毯。『歡迎光臨,請把手帕解下來。』」
意念來自故事,穿越山㓊才能到達城堡,我輕奮的在帶蜘蛛網的山㓊進進出好多次,想着大仲馬本人與他的朋友(包括大作家巴爾扎克)曾多次快樂地穿越,令人心跳加速!進入《基度山恩仇記》和大仲馬的世界。

Cabinet de travail de l’écrivain 寫作小屋
建在山坡上的寫作小屋,有一小河包圍,兩層高有尖塔,小小的在森林裏,又像小紅帽又像糖果屋等的童話故事,當我跑近時收慢腳步,一邊環顧一邊想是什麼建築風格,起初認為是哥德式(Gothic),尤其正門的位置的門囗、窗戶、花卉狀裝飾、石製陽台、石像(一對狗狗)⋯⋯是典型哥德式建築,但背面木陽台及木耳房則是諾曼第式(Normandy),以當時十九世紀來說不是過渡性建築,因為早就過了哥德時期,所以是折衷主義建築(Eclecticism),以不同理論、方法、風格,揀選不同要素應用在新的創作中。外牆能看到鑲有好多刻有字的小石板,遠看不明所以,近看嚇一跳!上面每一塊小石板都是他的作品名稱!這樣的idea太強了!
兩層高的寫作小屋,上層休息,下層寫作,優雅寧靜,寫字枱向窗,窗外風景為基度山伯爵城堡。
正門

每一塊小石板都是他的作品名稱


Château de Monte -Crist 基度山伯爵城堡
寫作小屋是童話感覺,而基度山伯爵城堡就像精緻的娃娃屋,四面包圍小石子地,典型城堡格局,後來查書説是羅馬建築風格(Roman),但總認為是混合了新古典主義(Neoclassical)或文藝復興建築風格(Renaissance)。屋頂左右各有兩個A字,是代表了他名字Alexandre,外牆的四周窗戶的裝飾上,分別雕了十三個人臉統稱 une frise de génie(frise 即 frieze,中文譯作腰線,在古希臘建築中,以一圈雕刻神話人物天神作裝飾),是紀念十三個天才:Homère(荷馬),Dante(但丁),Shakespeare(莎士比亞) ,Lope de Vega (洛佩.德.維加),Corneille(皮埃爾.高乃依) ,Eschyle(埃斯庫羅斯) ,Virgile(維吉爾) ,Goethe(歌德) ,Euridipe(歐里庇得斯) ,Delavigne(德拉維尼亞) ,Chateaubriand(夏多布里昂) ,Lamartine(拉馬丁) ,Dumas(仲馬,即他本人,將自己與另外十二偉人放在一起,的確是自戀,果然是獅子座)。
樓高三層,還原大仲馬生前起居外,亦有介紹他生平種種。一樓是餐室和沙龍,設計開揚雅緻,房間不是粉黃就粉綠,配白色雕花天花板,落地玻璃窗加上玻璃門,當日天氣晴朗又有微風,典型歐洲夏天極佳的天氣,管理人員將大部分門窗打開,微風充滿了整個一樓,在天堂般的午後真想直接午睡,大仲馬真的好懂得享受!
除了他本人、家人及情人的畫像,他作品的古董書、食譜、作品戲劇海報、周邊商品(畫有書中情節的一套餐具,極度可愛)、衣服(好肥!)、他的家具(包括一張他的暗紅大椅子,僵屍城堡風格)、文具⋯⋯非常溫馨的紀念館。
在一樓溫馨午後氣氛下,半暈地走上二樓嚇了一跳!在歐洲建築裏竟然有一個moorish(摩爾風格,中東風情,像伊斯蘭及阿拉伯風格)的沙龍!在法式古建築內常常看到中式風格(Chinoiserie)的房間,眼前這種很少見,那熱情又彩色空間加上蕾絲般的牆身和天花叫醒了我,為什麼會有這個喜好呢?因為纪念《基度山恩仇記》中,一個以阿拉伯打扮又愛抽水煙的Haydée公主嗎?書中基度山伯爵將Haydée公主當親女兒般寵愛,後於完成一切計劃後與她隱居,所以在這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城堡內,有Haydée公主的房間是不出奇的呀。
離開城堡時,最後回望大仲馬的畫像,相信許多人都知道他是黑皮膚黑捲髪的,因為他是一個私生子,母親是一位黑奴,姓氏也是母親的姓氏,不光彩的出生加上與人不同的外貌,想必一坐受到種種歧視與恥笑,作品中常常顯露其爭取公平正義及叛逆的性格,可能也源於其出生。
因為叛逆加上獅子座性格,揮金如土愛玩愛請客,常常大量負債,晚年拍賣兩座城堡套現。後經幾次轉手,1969年曾一度被計劃清拆改建為400戶大型屋苑,幸得史學家 Alain Decaux 以行動引起公眾關注,於是政府在1975年將其列為歷史建築,經修復番新還原後,1994年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。
翌日,我到巴黎的先賢祠(Panthéon)拜訪,一拼回想雨果與大仲馬,想到晚年淒涼的大仲馬,為還債不惜找人代寫及自己快速趕稿,創造力枯竭作品良莠不齊,還不忘拍拖和飲酒,一生財產只剩下幾法郎。
註:由於城堡內不可以拍照,只能在官方刊物中回味,順道強烈譴責任何偷偷拍照的小偷!文中城堡內的相片全取自官方刊物 Monte-Cristo un château de roman (ISBN : 2-9519045-3-3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