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5日星期日

在上海找到張愛玲的關鍵詞之(一)張家大宅

*原刊於教育網 gooclass*

1920年9月30日,張愛玲出生於上海,一清末民初西式石庫門三層大宅中,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大臣,祖母李菊耦則是清末重臣李鴻章的女兒,貴族之後張愛玲出生的西式紅磚大宅是祖母的嫁妝。這裡是她渡過了朦朧童年和幽暗的青春期,童年對西化反叛母親的崇拜,啟發青春期時代追尋自立,以及對中國封建思想的痛恨。
這大宅在張家沒落後做過學校,如今成了社區活動中心(康定東路87弄3號石門東二路活動中心),對面不遠是蘇州河(當年日軍攻戰炮火隆隆之地),三層二十多個房間,資料上說本來的花園被拆了,即是她寫過花園的大白鵝和邀遏喪氣的玉蘭花(「⋯⋯開著極大的花,像污穢的白手帕,又像廢紙,拋在那裡,被遺忘了,⋯⋯」)也沒了。這是唯一可以進入的故居,別的都是私人住宅,所以一開始還滿期待的。

路上看到弄堂,老舊小店,洋式建築,都暗暗塵塵的,活動中心大街入口外牆不知是被改建了還是什麼,完全沒有美感令我一度以為是走錯了地方,直至看到門口的牌子,寫着「著名作家張愛玲於1920-1930年代居住於此」。一走進去,看到有如民初電影大宅的格局,大吊燈和木樓梯,如果有一小圓枱上放一大盆花就更像了,可是走着走着,地板沒有吱吱聲,都是新鋪的吧。不要忘記這裡是社區活動中心,不會講究什麼美感的,任何大小惡俗不堪的通告、告示牌、展板、相片鋪天蓋地,挑戰你的審美EQ,還有中國民眾典形的省電模式,室內暗暗的黃光,有點不開胃。資料上還說在一樓,有一個張愛玲閲讀室什麼的,走了幾篇也找不到就放棄了,反而找到一個學校禮堂般的大房。因為樓裏,一是燈暗,一是沒有開燈,有點恐怖又不好意思在別人地方亂走。


但二樓接着一個露台和橋,走出去能看到保存良好建築物外牆,主要為紅磚,即使雕花細節仍在,而且出奇地乾淨,往下望能看到真正的張家大宅拱門,左右各一小吊燈,帶石樓梯,頗有風範。看着三層高的大宅,想到張愛玲曾被爸爸囚禁半年,就在一樓某個空房子,因為她找自己生母密謀要出國讀書,單是想讀書想獨立,在她爸爸眼中,已經是家醜了,而且還找自己前妻,這個敢跟自己離婚還交老外男朋友的女人,就更是盛怒!一個黃昏,張愛玲的後母看她不順眼,覺得她瞧不起自己,就一巴掌,還惡人先告狀大喊:「她打我!她打我!」

《私語》中,張愛玲寫道:「在這一剎那間,一切都變得非常明晰,百葉窗的暗沉沉的餐室,飯已經開上桌了,沒有金魚的金魚缸,白瓷缸上細細描出橙紅的魚藻。我父親趿著拖鞋,啪噠啪噠衝下樓來。揪住我,拳足交加,吼道:『你還打人!你打人我就打你!今天非打死你不可!』我覺得我的頭偏到這一邊,又偏到那一邊,無數次,耳朵也震聾了。我坐在地下,躺在地下了,他還揪住我的頭髮一陣踼。⋯⋯」一道揚言要開槍打死她。最後把她囚禁,在裏面經歷絕食、生病、丟求救信,連姑姑來理論也被打走,半年後張愛玲成功夜半離家出走,這年她18歲。
為何如此著名又有影響力的作家,故居就只剩下外牆和大門那個牌子?不太感覺到誠意,馬馬虎虎得過且過,明明大有條件成立張愛玲館,重現一下當年風貌,講述歷史,收藏文物資料,順道賣書賣紀念品賣咖啡。
又想到多年前由劉若英飾演張愛玲的電視劇《她從海上來-張愛玲傳奇》,場景、服裝、道具全都一流,編劇也找來王蕙玲,可是劉若英演不到那孤僻帶神經質的蒼涼,張愛玲那會有如此正常自在的身體語言,紅粉菲菲又笑容可掬?劇情又太拖,雖然已經看慣文藝片/藝術電影的節奏,也覺得很悶(怪不得雷聲大雨點小了⋯⋯)。但用來看看當時風貌倒也不錯,遊過故居後忽然想找一兩集來看看。

沒有留言: